节能减排网

吕建中:做好“四个协同”推进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更新时间:2022-04-24 15:52:23点击:0

吕建中 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

当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的首要举措。对我国而言,能源转型应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立足基本国情,先立后破。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同时,发挥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做好“四个协同”,推进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做好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协同

能源问题的核心是安全保障。 显然,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作为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口大国,加之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又决定了推进能源转型必须把保障能源安全可及作为前提,坚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做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维护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以光伏、风电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飞跃,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40%。在2021年的新增发电装机中,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76.1%,其中风电和光伏占比超过58%。按照有关规划,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之后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将逐步成为主体电源。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能源消费需求将难以避免地继续增长,供给安全仍是能源安全的最大隐患。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而可再生能源难以形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安全替代。因此,要围绕稳住化石能源生产和保底供应能力,继续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促进油气增储上产等,多措并举保障主体能源自主供应能力,构建煤、油、气、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

做好电力系统运行稳定协同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面临着一系列调峰、储能等技术难题,大规模开发利用需要突破不少技术瓶颈,一些新能源产业发展还潜伏着技术路线被颠覆的风险。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容易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在遭遇极端天气时,还会加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需要依靠化石能源支撑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国内外实践表明,现有绿色技术尚不能支撑能源电力系统快速安全转型。比如,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停电,部分原因就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脆弱性风险有关。该州的风力、太阳能发电机组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在极寒雪灾下不能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网严重瘫痪。2021年9月,欧洲的风速明显低于历史均值,风电出力大幅度降低,加剧了欧洲天然气及电力供应短缺局面。

在我国,火电仍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力军,占全社会用电量超过70%。由于风光发电“靠天吃饭”,目前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只分别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7.9%和3.9%。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电仍将是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第一大支撑电源,是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推动风光互补、水火互济等多能互补,配套建设储能和调峰电站,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实现并网消纳,切实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做好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协同

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和创新链,需要传统化石能源企业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同推进。 传统能源企业应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业务链条,平衡现有业务组合。目前,一些石油、煤炭企业都在进行相关布局,虽规模不大,但可为今后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和经验。比如,2021年中国石油建成投产光伏发电项目24万千瓦,当年底,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中国石化西北油田自主研发的首座移动式光伏发电站也在2021年投运,年发电量可达11.68万千瓦时。国内几家大型发电集团,正着力建设煤电+风光多能互补基地,通过对现有煤电机组进行清洁化改造,使煤电转型为绿电的调峰电站。

大型能源企业应主动担当起可再生能源产业链“链长”或“链主”的责任,带动大批中小企业“链友”协同发展。特别是应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发挥好大企业应用场景的优势。 比如,大型能源企业可寻求与光伏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利用自有工矿区、闲置场地、建筑屋顶等建设光伏发电或制氢项目,为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

特别是,以电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电互变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有利于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应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在氢能产业的制-储-运-用各环节,合理布局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装备制造中心等多层次创新平台,

做好能源转型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协同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化石能源产业逐渐收缩将不可避免,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衔接、财政收入、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就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将十分突出。 根据《One Earth》研究报告,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岗位数量将增加5倍,从目前的440万个猛增至2200万个,其中,85%以上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领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化石能源行业的工作岗位数量将从1260万个减少到310万个,其中约80%的工作岗位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开采相关。

由于传统能源产业链条长、价值增值环节多、吸纳就业规模大,同时资产庞大且专用性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从技术、资产形态到用能方式等,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就业群体难以完全在新岗位中找到适合位置。传统能源产业需要加强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协同,使就业创造与就业损失在时间、空间和技能上尽可能匹配。 同时,新旧产业更替将加剧企业现金流、政府财政税收、绿色投入及补贴等方面的矛盾。因此,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需未雨绸缪,做好财政、投资、资产、就业等之间的协同,实现在稳定发展中促转型。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