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1 17:24:02点击:0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值达到45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显然与多数人以为的碳强度下降有所区别,二氧化碳的整体释放轨迹没有因为疫情而下降。在此背景下,早日实现碳中和,逐渐成为全球多国的必然选择。
日前,在“愿景2050·加速碳中和”长三角国际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就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验和实践进行了分享。其中,北欧五国和长三角地区的相关探索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
统筹协调
在碳减排过程中,国内外一些地区同样适用
不论是从实践还是技术研发上,北欧国家一直在欧盟实现减排目标的进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对此,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告诉记者,“欧盟也设定了碳减排目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排污权交易,二是effortsharing,即把欧盟要减排的任务分解到各成员国。这其中的分配,并不是均等的或是一刀切的,而是按照人均GDP的收入,对欧盟各国进行了排名。在这个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欧国家排名都比较靠前,可以说是扮演着减排先锋的角色。”
如果说北欧五国是欧盟碳减排的排头兵,那我国的排头兵又在哪些地区?
WRI最新研究显示,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研究显示,按照各省人均GDP和碳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及大部分沿海地区都人均收入较高、碳排放强度较低,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数据预计,在长三角地区,碳达峰的年份约在2024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到2050年,预计能实现较2020年6倍的财政收入。
世界资源研究所副总裁海伦·蒙特福特(HelenMountford)表示,北欧国家和中国现在都已经做出碳中和的承诺,是时候进一步设定路线以及中期目标并积极采取行动了。长三角地区在碳达峰以及实现碳中和方面逐渐发挥引领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就业并增加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对此,挪威外交部政策主任HansOlavIbrekk表示赞同,并分享了挪威经验。从目前实践来看,挪威主要是通过区域协同合作的方法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高效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北欧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能源领域的合作,很多都是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项目。其次,即便挪威并不是欧盟成员国,但也积极参与到欧盟的经济活动当中。例如加入到EU-ETS(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中,碳交易和碳市场是挪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是一个碳交易的试点,如果上海能够带领长三角地区,发挥好试点的优势,将有机会继续领跑,对中国其他地区也有所启发。
HansOlavIbrekk还表示,能源行业一体化也是长三角地区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在上世纪90年代,挪威通过整合邻近国家的独立市场,建立了统一的北欧电力市场,从而保障了更加有效的能源供应网络,确保能源安全。因此,也许长三角地区可以根据不同省份的发展特点,做出类似的尝试。
博采众长
北欧五国可再生能源探索对长三角具有借鉴意义
据了解,北欧电力市场是国际社会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跨国电力市场,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和冰岛五国建立统一的电网,并且和周围邻近欧洲国家也有联络线相连。在其运行几十年中,各国收获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跨省跨区电力市场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那么,为何北欧五国能形成统一的电力市场?这与其电源的互补性密切相关。目前,挪威绝大部分为水电。瑞典和芬兰的能源构成中核电占比较大,其次为水电。在瑞典其他能源类型中,生物质能发电及石油发电占了很高比例,达到45.8%。在丹麦,以前大部分为火电,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风电的比例在持续提高,占到总额的近一半左右。因此,北欧电力市场集各国之所长,通过整合各具特点和优势的能源,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此,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培红表示,在长三角区域,虽然我们有很多实现碳中和的有利条件,但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当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欠优。
“在一些研究当中,我们对于碳达峰提出了一些路径,主要是两个:一是通过技术节能的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通过非化石能源的替代。到了碳中和阶段,我们要实现‘深度脱碳’,还面临较大压力。因为长三角区域非化石能源的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碳汇的资源也不算丰富,因此在新能源替代和节能方面,还有工程碳汇方面,与其他区域有不同的要求。”王培红说。
但长三角各省份在近年来低碳产业发展中各具特色。据与会代表介绍,在长三角区域,几个省份的情况略有不同。
在安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水电有一部分。在浙江,核电、水电这些非碳能源相对丰富。在江苏,海上风电和核电得到不错的发展。在上海,在技术、装备制造方面有很好的优势。因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氢燃料电池等,都在长三角区域有布局。
在王培红看来,要真正实现“深度脱碳”,可以试着朝3个方向发展。“第一,在长三角地区建立提升能效相关规范,建立统一标准,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二,区域内非化石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外来电力清洁电占比亟待提高,需要整个区域集中规划。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省市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在包括核电在内的新能源技术,以及新一代的能源网络和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继续探索。
“不论是长三角地区还是我们北欧国家,都在进行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尝试,这将有效推进全球碳中和和碳达峰的进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在碳减排和保护全球气候上的巨大努力正在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作为碳减排的主阵地,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的双多边合作。”瑞典环境部主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代表团团长马蒂亚斯·佛蒙利(MattiasFrumerie)说。
|新闻链接|
“愿景2050·加速碳中和”长三角国际论坛举办
共议跨区域零碳未来
(本报记者张倩上海报道)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主办的“愿景2050·加速碳中和”长三角国际论坛日前举办。来自长三角地区与北欧国家的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300多名代表参加此次论坛。论坛积极促进北欧国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市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共享了双方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与优秀案例,为长三角地区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如何把握低碳高质量发展先机提供建议。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表示,长三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新时代构建中国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北欧国家则在以环境技术和政策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公平转型方面有许多尝试与经验,是欧洲低碳发展转型的先行者。本次论坛为中欧先行者在碳中和和数字化条件下开展合作,共同构建全球治理新机制提供了重要平台。
芬兰驻沪总领事何朗明(PasiHellman)表示,2019年1月,在《北欧碳中和宣言》指导下,北欧国家继续与全球伙伴深化合作,通过支持政策制定、探索多渠道气候行动资金投入以及提供北欧企业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推动在本世纪中叶前过渡到气候中和,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机遇。
“我们一方面要推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同时要注意向低碳过渡,实现两者的平衡。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实现全球化的协作,比如从技术方面,这并不是一个零和的博弈。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去解决。”何朗明认为,气候变化是能够实现区域化、大范围合作的一个领域,他希望能够在未来推动更多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对话。
此外,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冰岛驻华使馆、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等机构对论坛予以了支持。
来源:中国环境报
封面图:国际船舶海工网
编辑:周亚楠
本文来源:中国环境